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刊为公开发行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,基本栏目设有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、检验医学、影像医学、预防医学、临床护理等。主要刊登实验医学论文和应用医学论文。本学报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,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、《俄罗斯文摘杂志》、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等多家数据库收录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临床护士写科普,不妨就从卫健委的7大重点切口入手

时间:2025-09-18 11:37:08

“写科普不知道写什么”——这恐怕是萦绕在众多护士心头的一个共同困惑。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繁重节奏中,护士们每日穿梭于病房之间,与患者和家属密切接触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患者故事。即便临床工作再繁忙,护士们内心深处也总涌动着一种分享的渴望,想着写点东西分享出去,将自己在护理过程中所掌握的健康知识、护理技巧以及观察到的大众健康问题等传播出去,期望能为更多人的健康助力。

然而,现实却常常给这份热情泼冷水,护士们在选题环节就卡了壳。当考虑写疾病介绍时,会担心内容太过专业,大众缺乏医学基础知识,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病理机制、治疗原理等;而写护理经验吧,又觉得大众可能并不感兴趣,毕竟护理工作在大众眼中可能比较琐碎、常规,提不起他们阅读的兴致。这种选题上的迷茫和困境,让不少护士的科普创作热情逐渐消磨。

其实啊,方向早就明明白白地帮我们定好了!国家卫健委在《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里,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七大重点领域,分别是近视防控、心理健康、合理膳食、科学运动、传染病防控、“三减三健”、健康孕育。这七大领域犹如七盏明灯,为护士们的科普创作之路照亮了方向。它们不仅紧密贴合当下大众的健康需求,还与护士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,是护士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、贡献力量的重要领域。

对护士而言,这份“科普清单”可不只是政策的导向,更是创作的灵感源泉。下面我就紧密结合日常临床场景,把这七大方向拆解成更适宜护士落地的写作角度和切入点,让大家写起来有章可循、有迹可觅。

01 近视防控:从“护眼三问”切入

典型场景

在儿科门诊里,常常能看到父母满脸焦急地询问孩子的视力情况。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担忧,生怕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厚厚的眼镜,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生活。长期卧床的患者,由于活动受限,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,以此打发时间、缓解无聊。而白内障术后的老人,对用眼习惯充满了疑惑,他们不清楚术后该如何正确用眼,才能避免影响手术效果和视力恢复。

可写问题

孩子天天刷手机,近视真的会不断加深吗?这是很多家长都极为关心的问题。如今,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长时间使用很容易导致近视加深。晚上躺在病床上刷视频,灯到底要不要一直开着?不同的光线环境对眼睛的影响不同,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困惑。“20 - 20 - 20”护眼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?这个护眼法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但大家对其科学性并不确定。

延伸思路

护士可以撰写“家长最容易忽视的护眼细节”,比如孩子看书时的姿势、用眼时间间隔等。或者科普“成年人如何避免‘手机眼’”,针对长期使用手机的成年人,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。这些都是大众高频关注,又与护士工作观察紧密贴合的选题,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实用的护眼知识。

02 心理健康:护士的“心情小处方”

典型场景

肿瘤病区里,患者焦虑不安,神情落寞。他们面对疾病的折磨和未知的未来,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担忧。ICU外面,家属徘徊不定,忧心忡忡。他们时刻牵挂着里面亲人的安危,却又无能为力,只能焦急地等待。青少年病人因病情而陷入心理困扰,情绪低落。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,疾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,还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冲击。

可写问题

为什么有些家属总是过度担忧,难以释怀?家属在面对亲人的疾病时,往往会因为爱和关心而陷入过度的担忧中,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,还可能传递给患者。当患者焦躁不安时,护士如何科学地进行安慰?护士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安慰方法,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。夜班护士又如何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自我减压,调整状态呢?夜班工作辛苦,压力大,护士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,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。

延伸思路

心理科普并不需要那些“高大上”的理论,护士完全可以从病房里的真实小故事入手,比如“我如何用三个问题帮助患者缓解焦虑”。通过讲述自己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案例,分享如何通过简单的沟通和引导,帮助患者打开心扉,缓解焦虑情绪。这种方式既温暖人心,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,能够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知识。

03 合理膳食:病房饮食提醒就是素材库

典型场景

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需要格外用心。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,合理的饮食对于控制血糖、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。术后康复饮食指导至关重要。术后患者的身体虚弱,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。陪护家属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患者的康复。家属是患者饮食的主要照顾者,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饮食选择。

可写问题

白粥是不是术后患者的最佳选择呢?很多人认为白粥清淡易消化,适合术后患者食用,但实际上白粥的营养成分相对单一,可能无法满足术后患者的营养需求。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水果呀?水果中含有一定的糖分,糖尿病患者往往对吃水果存在顾虑。陪护家属点外卖时,最容易忽视的健康陷阱是什么?外卖食品通常存在高油、高盐、高糖等问题,陪护家属在选择外卖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健康隐患。

延伸思路

护士完全可以总结“病区最常见的饮食误区TOP3”,把临床一线的经验转化为公众看得懂、用得上的饮食建议。比如,指出一些常见的错误饮食观念,如过度依赖某种食物、忽视食物的搭配等,并提供正确的饮食方法和建议,为大众的健康饮食提供指导。

04 科学运动:把康复动作变成“小处方”

典型场景

术后患者下床活动,需要科学指导。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、预防血栓形成、促进胃肠蠕动等,但患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活动。老年人长期卧床,需要进行康复训练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,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等问题,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身体功能。社区健康讲座上,要普及科学运动知识。社区是大众生活的重要场所,通过健康讲座可以向居民传播科学运动的理念和方法。

可写问题

为什么护士总提醒患者,术后第一天就要下床活动呢?很多患者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存在疑问,护士需要向他们解释清楚其中的原理和好处。在床上能不能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呢?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,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体机能。哪些动作既安全又有效呢?患者和家属都希望了解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动作。

延伸思路

写作时可以把“运动处方”简化成“三个动作 + 一张图”。比如术后患者的踝泵运动,通过简单的文字说明和清晰的图片展示,让患者和家属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。办公室人群的坐姿拉伸,针对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,介绍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,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疲劳。这种形式简单易懂、效果实用显著、传播性强,能够让更多人受益。

05 传染病防控:手卫生的“真相”

典型场景

流感高发季,人员密集,感染风险增加。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,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传播。病房陪护进进出出,需要做好防护。陪护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,他们的健康状况和防护措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。围手术期管理,更要严格预防感染。围手术期是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时期,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。

可写问题

洗手15秒,真的能防住大多数感染吗?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但很多人对洗手的正确时间和方法存在疑问。医院里最常见的口罩错误戴法是什么?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护用品,但错误的戴法会降低其防护效果。陪护家属进入病房时,哪些细节常常被忽视呢?比如进入病房前是否需要更换衣物、是否需要洗手等细节,往往容易被忽视。

延伸思路

护士可以把“标准预防”的专业术语翻译成接地气的语言,比如:“为什么医生护士见你第一句话常常是——先洗手”。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,向大众解释手卫生的重要性,让大家明白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。这类科普往往能引起大众的共鸣,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染病防控知识。

06 “三减三健”:从病房故事出发

典型场景

高血压病人需要进行饮食管理,控制盐的摄入。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,高盐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肥胖患者要接受健康教育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。肥胖不仅影响美观,还会增加患多种疾病的风险。老年人要预防跌倒,保障安全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,平衡能力减弱,容易发生跌倒事故。

可写问题

控盐是不是就是“不吃盐”呢?很多人对控盐的理解存在误区,认为控盐就是完全不吃盐,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。味精、酱油、咸菜算不算“隐形盐”呢?这些调味品和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盐分,容易被人们忽视。为什么老年人骨折后恢复慢呢?老年人骨折后恢复速度较慢,这与他们的身体机能、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。

延伸思路

护士可以用故事化的写法——“有位阿姨因为长期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失控,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”,通过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,以小见大,让大家了解到高盐饮食的危害。这种生动的故事形式更容易让大家记住健康要点,从而提高大众对“三减三健”的重视程度。

07 健康孕育:护士的“天然优势场景”

典型场景

产科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繁忙而有序。护士们要照顾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,提供各种护理服务。孕妇课堂的宣教,为孕妇们传授孕育知识。孕妇在孕期需要了解很多关于胎儿发育、自身健康、分娩等方面的知识,孕妇课堂是她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。产后康复的护理指导,帮助新手妈妈恢复健康。产后妈妈身体虚弱,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和护理,以促进身体恢复。

可写问题

孕期“多吃多补”到底对不对呢?很多孕妇和家属认为孕期应该多吃多补,以保证胎儿的营养需求,但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。为什么产后一定要做盆底肌康复呢?盆底肌在女性的生殖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,产后盆底肌容易受损,需要进行康复训练。新手妈妈最常见的护理误区有哪些呢?新手妈妈由于缺乏经验,在护理宝宝和自身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。

延伸思路

护士可以写“孕产妇最常问的五个问题”,针对孕产妇在孕期、产期和产后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。或者整理一份“产后恢复清单”,详细列出产后妈妈在饮食、运动、心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恢复方法,内容既权威又贴近孕产妇的实际需求,能够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。

护士写科普,不需要把自己当成“百科全书”,也不必担心“不专业”。你们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经验,本身就是最鲜活的素材,是最宝贵的财富。在临床工作中,你们每天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,见证了无数个健康与疾病的瞬间,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。这些经验和案例是其他科普创作者难以获得的,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。

当我们把病房里的真实案例,结合国家重点方向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,就是一篇高质量的健康科普。病房里的故事充满了温情和感动,也蕴含着深刻的健康道理。将这些故事与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七大重点领域相结合,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,能够让科普知识更加生动、有趣、实用。

与其犹豫不决,不如从今天开始,挑一个你最熟悉的场景,写下第一篇文章。也许这篇科普,不仅能帮助到病人和家属,让他们获得实用的健康知识,解决他们在健康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;还能成为你职业成长和职称晋升路上的加分项,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光彩。在科普创作的过程中,你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,还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,为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所以,不要犹豫,勇敢地迈出第一步,开启你的科普创作之旅吧!